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·浙新办(2003)12号 2014年5月22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2014年5月22日> 浙江工人日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编者按: 刚刚过去的“5·20”,因为谐音而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。可是,“我爱你”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,读读绍兴女孩蒋梅和养父母的感人故事,你或许会明白,“我爱你”,应该是一生一世的承诺!
有个青春无敌的女孩叫蒋梅
魏 斌 俞佳铖 文/摄

  

image

  
  蒋梅一家三口。

  ■她出生才一个星期,被亲生父母丢弃在芦苇丛里……
  ■她小学四年级,养父成植物人,她小小年纪与多病的养母撑起风雨飘摇的家!
  ■如今的她,当选“浙江省首届感动校园十佳人物”!

  她的名字叫蒋梅,是一个被遗弃在芦苇丛里的孤儿,却在“父母”的关爱下长大。她家境贫寒,却经常“大方”地为孤寡老人买这买那……
  近日,22岁的绍兴女孩蒋梅,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,当选为“最美青春——浙江省第一届感动校园人物”,成为十佳感动人物之一(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)。
  
  22年前的春天,她是被遗弃在芦苇丛中的女婴
  初见蒋梅,一双乌黑的眼睛里透着满满的幸福。
  蒋梅今年22岁,家住绍兴市柯桥区马鞍镇长虹闸村,爸妈靠种田为生,她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,在爸妈的疼爱中长大,开始她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。直到8岁那年生日,蒋梅翻箱倒柜找衣服,想穿件漂亮的衣服庆祝生日,突然,箱子里掉出一本红褐色陈旧的证书,初识字的蒋梅琢磨了半天,才发现这是一本收养证书,自己竟是爸妈收养的!
  “爸,妈,你们以后不会……不要我了吧?”蒋梅紧紧攥着《收养证》,拉着爸妈坐在床边,满脸不舍。爸爸蒋海根和妈妈吴利娟面对突然揭开的真相,有些不知所措,看着女儿不安的神情,心疼地百般安慰,“傻孩子,我们怎么可能不要你呢。”
  原来,1992年春天,吴利娟的妹妹吴美娟路过村子附近的一片芦苇丛时,突然听到一个婴儿的哭声。走过去一看,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哭得满脸通红,包裹里有一张字条,写着婴儿的出生日期。吴美娟想到姐姐和姐夫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,便把孩子抱到了他们家。
  就这样,这个出生才一个多星期的婴儿和蒋海根夫妇结下不解之缘,他们给婴儿取名蒋梅。
  家有姑娘初长成,蒋梅在这个并不宽裕的家里过着“小公主”般的生活。然而,由于收养的手续迟迟没办下来,蒋梅5岁那年,蒋海根夫妇无奈只好把她先送回当地福利院,想等办好了手续再来接她。年幼的蒋梅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要把她送走,在福利院大门口,她紧紧抱着父亲的大腿,泪如雨下,哭得喘不过气来。蒋海根夫妇心里也万般不舍,一咬牙,又把女儿带回了家。此后,蒋海根和吴利娟两人四处奔走,几个月后终于办妥了收养手续,一家人再也不分开了。
  蒋梅小时候最喜欢骑在爸爸的脖子上,让爸爸带她去村口的小店里,对着各种好吃的“指点江山”:我要这个糖,那个饼干我也要……”爸爸都会一一满足她的要求,每次都是满载而归。
  上小学三年级时,年纪才10岁的蒋梅,看到其他高年级同学骑着自行车上下学,她也想要一辆。对于他们家来说,买自行车似乎有些奢侈,她迟迟不敢开口。爸妈看出了女儿的心思,卖掉了家里的一口柜子,东拼西凑买来一辆轻巧的自行车。
  终于能骑着自行车上学了,这天蒋梅起得特别早,骑着自行车出门。一路上,她总感觉有人在背后跟着,但一回头又看不到任何人。到学校后,她像往常一样拿着饭盒去学校食堂淘米蒸饭,这时,她看到母亲吴利娟突然从背后“窜”了出来,蒋梅吓一跳:“我知道了,路上是你在跟着我吧。”母亲笑着说:“我怕你路上不安全,担心嘛。我现在回去了,你安心上学。”看着妈妈的背影,蒋梅心头一阵感动,以至于没加水就把饭盒放进蒸架,结果中午吃的是夹生饭,这件“傻事”她从没告诉妈妈。
  
  生死线上,她与妈妈一起救爸爸
  2003年6月20日,一场不幸降临。
  热心勤快的蒋海根当时正帮着邻居家在干建筑活,突然人从平房顶上重重摔下,头部砸在一块石头上,不省人事。村民们通知在田里干活的吴利娟,吴利娟匆匆赶来,把丈夫送往医院。
  蒋海根后脑勺受伤严重,颅内出血,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动了手术,但情况并不乐观,医生说:“最好的结果是植物人。”
  怕女儿担心,吴利娟并没惊动当时在读小学四年级的蒋梅。当天傍晚,蒋梅放学回家,左邻右舍投来同情的目光,看得她心里发慌,感觉家里出什么事了。当她推开家门,里面空无一人,她吓得蹲在门槛上哭了很久。
  第二天,蒋梅被亲戚送到医院,看着脑袋少了一大块,一动不动的爸爸,她痛哭不已,医生安慰她:“你多喊喊他,爸爸可能会醒来。”蒋梅坚信这句话,每天放学回来就趴在爸爸病床前一遍遍地喊着:“爸爸,你快醒来,爸爸……”这响亮的声音里充满希望和坚强,几乎隔着两个病房都能听到。
  蒋海根出事后,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,还负债累累,吴利娟家里的箱子柜子等能卖的东西都卖掉了,但还是难以维持。住院75天后,实在没钱了,蒋梅和妈妈只好接爸爸出院。
  蒋梅清楚地记得出院时医生说:“你爸爸的情况最多只能活两三年。”但倔强的她偏不相信。由于母亲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照顾爸爸的活,蒋梅总是抢着干。每天放学,她总会陪在爸爸床边,给他说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。遇到晴好的天气,蒋梅和妈妈会搀扶着他到外面晒晒太阳。半年后,爸爸的眼睛慢慢睁开,有时还会露出一丝微笑,这更坚定了蒋梅的信心:爸爸总有一天会醒来的!
  高二的暑假,妈妈出门干活了,蒋梅想搀着父亲到门口去吹吹风,不料,她那40多公斤瘦弱的身体根本扶不稳身子沉重的爸爸,一个踉跄,重达80多公斤的爸爸跌倒,压倒在蒋梅的身上。看到爸爸疼得龇牙咧嘴,蒋梅顾不上自己身上的伤痛,打电话通知妈妈。
  那次,爸爸因为身体本身的虚弱和骨质疏松,他的肋骨竟断了14根,蒋梅整夜整夜守在爸爸床边,心里难过得不得了。
  很多年过去,在蒋梅和妈妈的精心照料下,而今的蒋海根情况已日益好转,他已经能慢慢地坐立起来,喉咙里还能发出轻微的声音,对周边的家人和邻居也大多能认出来了,医生见了都连称奇迹。蒋梅记得,爸爸刚刚出事时,她在医院里曾听医生说起,爸爸即便被救活,成为植物人后,也最多活不过3年。而如今已11年过去了。
  
  懂事的她,一条爱心路走了许多年
  为减轻家里负担,懂事的蒋梅经常趁寒暑假,卖服装、做刺绣等贴补家用。而在妈妈这边,她从不开口要什么,衣服都是人家送来的穿剩的旧衣服,她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穿别人的衣服没关系的,以后我工作了,我会给妈妈和自己都买一套新衣服,把我们俩打扮得漂漂亮亮。”妈妈闻此言,泪水不停地流。现在的蒋梅是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,品学兼优,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学院奖学金、学院“励志之星”、学院商务竞赛一等奖及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三等奖等荣誉。
  蒋梅还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孩,读初中时,学校边上就是马鞍镇敬老院,蒋梅会在每个月的一天里,用打零工赚来的钱,去学校小卖部买来饼干和糖果等,一个人悄悄地来到敬老院探望老人,她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地叫着,老人们别提多开心了。除了给老人们送去好吃的,她还忙不停地帮老人们住的地方打扫卫生,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跑腿,外出去购物。
  进入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后,学校里的每次义工活动都少不了蒋梅的身影。前年自学院组织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做义工的活动后,即使学校没活动,蒋梅也还是会一个人跑过去,主动在医院里做义工,医生护士都很喜欢这个善良勤劳的好姑娘。第七人民医院的护士长何红娟说:“蒋梅,小小年纪这么懂事,做事也这么勤快,她在医院里的一点一滴,非常让人感动,医院里最需要这样有爱心的女孩!”
  蒋梅有个“妹妹”叫蒋露露
  在蒋梅的微信里,有一句话:“我吃醋了,妈妈怎么对妹妹比对我好……”
  “你还有妹妹?”
  “是啊,我的妹妹,你到我们家就知道了……”
  在采访中,有个片断很感动,就在蒋梅快要到家门口时,人还没跨进门,她停住脚步,突然就笑了起来,说:“我听到她的声音了,这是我家‘妹妹’蒋露露发出的声音,你听,她知道我回家,她高兴坏了……”
  进了家门,我们却没看到蒋梅所说的“妹妹”蒋露露,见我们纳闷,蒋梅又笑了。她蹲下身子抱起脚边上一条正在活蹦乱跳的米黄色的金毛狗,指着说,“喏,这就是我家的‘妹妹’蒋露露啊!”蒋梅说,别看她只是一条狗,可她却在这些年里,在蒋梅妈妈忙里忙外,家中无人时,成了最能听懂蒋梅话的一个“知己”。蒋梅说,这个“妹妹”不像大多数同伴一样,见人就会大喊大叫,她平时一直是没有声音的,见了蒋梅会过来,很听话地蹲着,所以就在刚才蒋梅快到家门口时,露露就已知道蒋梅来了,但她不喊叫,等着她的到来,露露嘴里那发出来细微的“呼、呼”声,蒋梅都听到了。
  金毛狗是蒋梅的一个女同学送给她的,当年,蒋梅家连遭重创,同学就好心送给她一条狗,让她在痛苦的时候能解解闷。也真有缘分,金毛狗到了蒋梅家,蒋梅给金毛狗取名叫“露露”,人前人后都说她是自己的一个妹妹,金毛狗成了“露露妹妹”后,果然也听话了许多,和蒋梅好得不得了。蒋梅对露露说,她不在家里时,希望她要好好地守在爸妈的身边,听话,不能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。蒋梅说,果然是,她不在家里时,露露几乎一点动静也不发出来,那眼神里放出来的光是——她在期待姐姐蒋梅回家。


    
   © 浙江工人日报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